/
/
/
一座大城的奋斗!从“省会武汉”走向全球城市

一座大城的奋斗!从“省会武汉”走向全球城市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16 15:5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我们迎来武汉解放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武汉迎来了新生,这是人民武汉的起点。70年拼搏奋斗,武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二字,始终是这座城市一路前行不变的初心。

一座大城的奋斗!从“省会武汉”走向全球城市

【概要描述】我们迎来武汉解放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武汉迎来了新生,这是人民武汉的起点。70年拼搏奋斗,武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二字,始终是这座城市一路前行不变的初心。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16 15:55
  • 访问量:
详情

我们迎来武汉解放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挺进汉口,宣告武汉解放。武汉迎来了新生,这是人民武汉的起点。

 

70年拼搏奋斗,武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二字,始终是这座城市一路前行不变的初心。

“万里长江第一桥”记录了武汉人在与共和国同行共进中的接续奋斗  记者任勇 摄

 

今天,我们可以为武汉这样画像:改革创新活力喷发,发展后劲蓄积壮大,城市能级蓄势跃升,无论是从城市空间、环境面貌还是功能品质,都让人感受到开放、活力、包容。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发挥区域核心作用,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宏观描述或是数据概括,都能说明武汉日益凸显的国家战略地位。武汉是一座被看好、有抱负、敢作为的城市。

 

所有的今天都是从昨天走来的。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诞生到铁、水、公、空联通世界,从“武字头”撑起国家工业脊梁到“钢”时代“硅”时代交错并行,从饱经水患侵扰的长江滩涂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武汉江滩、全球刷屏的世界东湖……回首历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在通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开拓前行,一代一代武汉人是如何在与共和国同行共进中接续奋斗。

 

有许多人这样点赞武汉:这是一座充满无限机会、适合奋斗打拼的城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国家基地竞相发展,一批“武汉造”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多项国家改革试点落户于此,今天的武汉密集承接国家赋能,肩负一系列使命重任,是名副其实的希望之城、奋斗之城。在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引领下,武汉紧跟国家需求与时代前沿,城市脉动与实现中国梦进程同频共振。

 

纪念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接续前辈的奋斗,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长江日报评论员)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汉市先后编制或修订完成了7轮城市总体规划。每轮“总规”,都对城市定位、空间、生产力等进行了谋划和布局。

 

在“规划图”的变迁中,武汉从上世纪50年代,人口197万、市域面积203平方公里发展起步,到今天,人口过千万,经济总量向2万亿跨越,清晰显示了武汉在长大、变壮,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70年的奋斗,武汉一步步成长为在国家战略、全球竞争中肩负重任的城市 高志刚 摄

70年光阴,一座活力涌动、人才荟萃,一座沟通南北、联通世界,一座现代开放、包容大气的大都市,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当这座城市的空间、经济、文化版图变迁的一幕幕回放,我们更能深刻理解武汉所处的历史方位,看到这座城市是如何一路迈向国家中心城市,一步步成长为在国家战略、全球竞争中肩负重任的大武汉。

 

定位:从“省会武汉”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新中国成立至今,应对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武汉市先后编制或修订完成了7轮城市总体规划。

 

其中,1990年至今,这一时期武汉编制了3轮“总规”,武汉的城市定位和目标也由湖北省省会、中部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

 

1996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确定武汉市的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而到了2010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城市定位上升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2017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武汉的城市性质是国家中心城市,以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为总目标,要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新城市、枢纽城市、滨水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安全城市。

 

空间:不摊大饼,建武汉大都市区

 

1957年,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与江汉桥联通,武汉历史性地实现三镇连为一体。

 

从城市空间布局看,武汉城市空间呈现了这样一个演变轨迹:从分散、组团到集聚,从武汉三镇隔江而望到武汉大都市区格局逐渐成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城市空间特征体现为从“恢复经济,改造旧城”到“为大型工业建设服务”的转变。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图(1954版)

 

改革开放至1990年,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局限在主城区内部,重点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1990年至今,武汉城市空间逐渐由主城区向外拓展,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

 

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城镇建设主要控制在都市发展区内,最大亮点是构建了“1+6”城市格局,同时提出了生态绿楔概念。

 

随着武汉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地位凸显,城市空间结构由“1+6”升级为“1331”,并强化以“1小时通勤圈”为核心的近汉地区空间协同,构建统筹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格局。新的空间布局,体现了武汉作为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产业:从“为大型工业建设服务”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1954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为大型工业建设服务”,在青山、硚口等地配建大型居住区,着重对工业区及铁路枢纽等进行了选址定点。

 

195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重视科教文化发展,指出“武汉将要建成为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的基地,又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枢纽”。

 

上世纪80年代,武汉不仅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轻纺、化工、电子等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并开始逐步发展为我国光纤、微电子、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

 

 

不少市民游客在武昌汉街逛街购物品美食 

记者苗剑 摄

 

 

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主城按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结构,在主城外围规划建设重点镇,适当疏散主城人口。

 

今天的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和大临港4个增长极,产业布局上,以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武汉化工区等为代表的功能区,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引领性驱动力。

 

功能:从解放大道到“全国半天生活圈”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之际,武汉市政府准备在原汉口中正路路面走向铺设一条解放大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武汉剧院、武汉展览馆、武汉饭店、中山公园相继在解放大道两侧建成,后来又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汉体育馆、武汉商场、武汉广场等陆续耸立——这些奠定今日“汉口繁华”的建筑、公园、机构,均来自解放以后的武汉大建设、大发展。

 

武汉最能标注改革开放的一条道路,是建设大道。建设大道建设于1983年10月至1988年6月,这条道路建成之后迅速吸引了政治经济文化各路资源的汇聚。

 

 

武汉地铁穿越在城市中 通讯员产启斗 摄

 

 

1988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利用汉口铁路旧线发展轨道交通。近年来,武汉地铁建设“每年至少通一条”,从2012年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武汉地铁由线成网。

 

今天的武汉,地铁“织网”,“公交都市”全国示范,火车站、天河机场无缝对接,“环形+放射”高速主骨架实现四通八达的城市进出往来,城际铁路覆盖大武汉都市圈,铁、水、公、空交通实现武汉与全国大都市“半天生活圈”,把武汉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7轮城市总体规划变迁

 

· 1954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大型工业区布局

为配合国家在武汉建设的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1953年编制的规划草图进行调整和补充完善,编制了比较全面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人口为197万人,面积为203平方公里。

 

· 1959年版《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首次明确九省通衢枢纽地位

该版规划首次明确了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同时提出外迁某些不宜在市区的工业,选择一些中小城镇作为工业基地。 

 

· 1982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武汉是“综合性的大城市”

该版规划提出,武汉是湖北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是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轻、化、纺、电子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城市。  

 

· 1988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布局天河机场

围绕“交通”“流通”发展,规划确定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兴建汉口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天河机场、以及大批货运站场。   

 

· 1996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定位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进入该版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并提出在21世纪上半叶,为把武汉建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 2010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上升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本轮规划将城市性质从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上升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发展区“1+6”城市格局,提出推动主城工业外迁,腾出用地空间,引进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 2017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 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

本轮规划将城市空间结构由“1+6”升级为“1331”,突出了光谷、车都、临空地区发展,规划建设长江新城,并强化以“1小时通勤圈”为核心的近汉地区空间协同,构建统筹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格局。

 

领国家使命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十八大以来,武汉承担多项国家战略使命,被国家赋予发展重托。

 

2016年12月,国家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力争2035年初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天河机场(资料图片)

 

近5年,武汉先后承担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其中如“三办”改革成为全国亮点,老百姓办事办证,一般一天、一趟、一个小时就能解决;企业网上核名只需一天时间,三天就可拿到营业执照,不到九天可开办设立一个公司。其他如放宽大学生落户、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进经济技术融合发展等改革发展均在快速推进。

 

四大国家级新基地,是国家在武汉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其根本目标是要在国家高度上寻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武汉承担起打造“国之重器”的使命。其中以芯产业为核心,武汉致力在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发上,不断实现“国家级”“世界级”突破。

 

2016年,国家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武汉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去年底,中央发布意见,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立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提出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肩负使命的武汉,将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分三步走: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迈向我国城镇体系塔尖正式进入国家战略。

 

武汉火车站 记者任勇 摄

 

 

2018年初,武汉拿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武汉将分三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到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2万亿元左右;

 

到2035年,初步建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到2049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还提出,打造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水港、陆港、空港整合统筹,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家全面开放的战略联接点、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增强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提高武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打造美丽宜居之城等。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发挥核心作用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作为支撑全国统筹发展的国家顶层战略,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对武汉在这一国家战略中的功能作用,赋予了清晰具体的定位。

 

(资料图片)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布局,提出发挥武汉等城市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要求增强武汉等中心城市功能,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对于现代航运,要求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发挥武汉等超大城市的引领作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打造武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

 

以武汉为中心 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2018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

 

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其中,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近5年武汉承担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不断进行“武汉探索”。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文件,武汉入列全国8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武汉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 

记者高勇 摄

 

武汉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重点瞄准矛盾突出部位。取消ETC收费,是武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有力举措。同时,武汉着力推行税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税务部门协同注销机制,代开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武汉深入实施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减窗口”“简环节”“提效率”。改革后每个事项办理时间平均压缩10.6天,审批服务事项50%实现“马上办”、80%实现“一次办”、45%实现“网上办”。同时,为让企业少排队少跑腿,武汉率先实行“四十五证合一”。

 

2017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创设网上群众工作部,利用“互联网+”拓展网上群众路线,开创网络办理群众诉求新“闭环”。

 

武汉强化司法体制改革,承担了多个国家级试点,武汉检察机关探索以公益诉讼办理了一批违建码头污染湖泊和长江水源地案件。

 

武汉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养老服务标准细化到110个流程,同时推广“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

 

此外,包括投贷联动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政策完善、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工研院模式在内的武汉改革举措获国家认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新技术策源地:大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武汉

 

2018年10月25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武汉正式启动,该中心聚集20多位院士、专家和70多家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全国顶级资源,将致力于突破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关键领域核心工艺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至此,武汉成功获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除北京、上海外,武汉成为了全国第三个有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的城市。

 

去年11月,国家光电子信息创新中心获批,总部落户武汉,承载着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及“实现首次商业化”的重任,直指破解信息光电子产业“缺芯”难题。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矩阵,已形成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3个省级制造业创业中心,并已在北斗、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领域布局创建省级创新中心,将在20个领域谋划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武汉计划在2020年形成两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5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5个以上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成为协同创新的技术策源地。

(新闻来源:长江日报 )

 

 

谁能代表武汉与世界对话?

 

武汉自贸城充分依托中欧班列及东西湖物流集群优势,加快武汉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发展进程,为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和深化亚欧开放合作起到了带动作用。实现立足武汉,辐射华中,货通全球,打造全球贸易新坐标。

 

武汉自贸城占位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内国际贸易区双核心区域,将借助中部崛起的黄金十年,打造承接武汉国际贸易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总基地,成为引领华中地区进出口商品贸易的一面旗帜。

新闻中心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Copyright © 2020, 博大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鄂ICP备16024682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